無念

2012073115:00

無念,是南宗(惠能)禪的重要概念,他的意思說指:「念頭起時不要被念頭綑綁。」

套用現代心理學的語言:每一念頭都不變成制約下一念頭的因。

因為,沒有制約就不會起善惡諸念

有位朋友問我:「真是這樣,能想事情嗎,每一時刻都在斷念,比平常人都還多一層煩惱吧。」

當下思考,似乎是不可能做到的事,現在人無時不刻都時時面對資訊爆炸世代。起床後,腦袋便無止於吸收各式各類的訊息,也無止於思考,資訊的真假對錯;工作項目的安排與順序,為何做?如何做?怎麼做?生活的緊張步調令人無法停下腳步來,無法好好的呼吸,與優閑的在公園裡散步。

斷念,這是神話吧!

人生,就是無數的選擇串接起來的一部史詩。既然是無數的選擇,象徵著它並不是常駐而永恆的現象。以佛教觀點來看,世界不外四大(地水火風)和合而成,而且是不斷在轉換與幻化,且無一定時。

傳燈錄中曾有毗舍浮佛偈言:「假借四大以為身,心本無生因境有,前境若無心亦無,罪福加幻起亦滅。」這是緣起性空的宇宙觀形成概念所及:事物都是由眾緣和合的。

這個又能說明什麼呢?東晉時有位高僧鳩摩羅什,是中國佛教史上四大譯經家之一,本為天竺人。隆安五年(西元401年)被後秦王姚興迎入長安,奉為國師,並與僧肇、僧嚴從事共同譯經的工作。他與慧遠禪師的問答錄中曾有一段話:「造色之法,不離四大。...若非色之物,則異今事。如鏡中像,水中月,見如有色,而無觸等,則非色也。化亦如是,法身亦然。」(出自《遠什大乘要義問答.卷上.辯法身如幻常光泥洹三義》)。

意思是:形成這個世界的基本元素,不外乎「地、水、火、風」四大種類。...如果不是形成這個世界真實的物質,一定不同於現在看到的這些現象。如同鏡子裡的影像,水裡的月亮,它們都是只能看得到,卻都觸摸不著的,這樣的現象就不是真實的,化身與法身都是一樣。

所以,《般若品》中,的無念修行法門說,無念是「知見一切法,心不染著」。也就是面對一切事務,都不起喜惡愛憎的念頭。六祖惠能在《定慧品》中說道:「在面對所有現象時,要能心不產生掛念,所以說是『無念』」。如是時時自我觀照真如本性,體悟自性,就能任何地方都可成佛。

如是,成佛指的是成就自我解脫的境界,不是外求做供人膜拜的神。斷念,也不是什麼都不想,是要保持念頭不會受到外面事物的沾染與罣礙而已。